【建设规划】文法学院学科“十三五”建设规划
日期:2018-04-14  发布人:adminroot77  浏览量:579

文法学院“十三·五”建设规划

(2016-2020)

文法学院,由原来的文学院和法学院合并而成。文法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法学专业,作为我校最早设立的两个专业,既见证了我校发展的历史,也为我校的发展作出了自己重要的贡献。按照《汉口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汉口学院行字[2015]112号)文件的相关精神,在未来五年,为适应学校未来的发展与建设,为将这两个有着优良传统的专业建设成特色更为鲜明,更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专业,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1、原则: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决议为指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与国家整体发展形势相一致,与教育发展水平相协调。立足本地区(湖北、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配合湖北的“两圈一带”、“打造中部支点”战略,面向人才市场,体现学校民办机制、办学灵活、思路开阔、勇于创新的优势和强化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办学特色。构建应用型学科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应用型科研成果。

2、方针:努力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校训,面向市场,服务地方,发挥优势,打造特色,立足应用,超前创新,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积极参与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学校的更上一层楼作出应有的贡献。

3、定位:构建应用型学科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取得应用型科研成果。

4、战略重点及步骤:根据学校的建设目标,立足市场需求和本学科专业实际,重点建设1—2个学科专业。在3年的时间里,努力培育1—2个学科的优势;用5年的时间,彻底完善已有一定基础的1—2个学科的师资队伍、研究方向的建设,使本院的这些具有特色的学科,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二. 现状分析

本院目前有汉语言文学和法学两个主要专业,两个专业由于历史的原因与专业本身的性质及其培养人才的目标上的差异,其现状也存在相应的差异,因此,分别给予分析。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成立于2000年9月,作为汉口学院最先设立的专业之一,既有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学与科研并重、强调科研的优良传统,又具有自己的特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能力。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3人,职称方面: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2人;学历方面:博士2人,硕士9人,本科2人。本专业坚持以质量为核心,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和学生的就业率,2014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3%,协议就业率居全校第一。近年来,本专业教师获“汉口学院青年教师课堂竞赛”一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出版专著、教材13部,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8篇,CSSCI 2篇,取得鉴定成果1项,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厅级课题多项。本专业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不断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努力办出特色,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培养,除有专门的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定期举办“中文系之夜”、“诗歌文化节”、“戏剧文化节”、“小说竞赛”等学术文化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学术讲座,以求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少学生在省内外各种赛事中获奖,考取研究生与国家公务员人数的比例逐年大幅度上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优秀人民教师的摇篮,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摇篮,是培养模范国家公务员与新闻媒体编辑的摇篮。

(二)法学专业现状

法学专业本设有法学本科专业和法律事务专科专业,现仅有法学本科专业招生。由于种种原因,作为汉口学院最早设立的法学专业,过去几年在招生方面出现了一些曲折,2014年停止招生一届。2015年恢复招生后,计划本科招生68人,实际招生75人,完成招生计划的110.3%。表明法学专业已经走出低谷,发展势头良好。由于近些年来生源不足,教师队伍也有所缩减。目前法学专业专任教师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总数的40%,硕士以上学历的占80%;教务秘书1人。另设有兼职教师库,根据每学期课程开设需要聘请兼职教授、副教授、讲师担任课程讲授。当前,法学专业学生规模虽然不大但相对稳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且具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法学专业必定要进一步加强。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两个专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也在过去的岁月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特别是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方面,总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中,师资队伍的结构还有待优化,高级职称的比例,尤其是正高职的比例,还与形势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有相当的距离;科研方面,不仅科研成果的数量还不够,更为主要的是高水平的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学术成果还阙如。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围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主题,以教学质量为根本,以队伍建设、条件建设为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支职称及年龄结构合理,科研能力突出,教学水平一流的师资队伍,同时,将本专业建设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就业率名列全校前茅,自身特色鲜明,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

分阶段目标:2年内副教授职称教师比例达到25%,发表学术论文20篇;3年内,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30%,发表学术论文24篇,其中至少6篇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上;5年内,力争自己培养至少一名正教授,副教授的教师比例达到35—40%,发表学术论文30篇,至少有7篇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出版专著至少两部。

四. 建设内容(重点)

(一)师资队伍及专业建设

1、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

本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年龄及职称结构建设

本院专职教师中,现有教授4人(包括名誉院长张永健教授),副教授5人,讲师8人,助教2人。教授的年龄偏高,且都是由外校引进的。因此,本专业的首要建设目标是,力争在五年的时间里,建设一支年轻且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具体来说,在职称方面,学院培养至少一名教授,且年龄不超过50岁;8名讲师中,至少5人晋升副教授,且平均年龄不超过38岁。在学历方面,具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力争到达35—40%;老中青教师梯队鲜明;中青年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达100%,并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百分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数,以现有的基数为准,重点在于提高素质与水平;法学专业的教师在现有的5人基础上,力争再增加1—2名,主要引进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为本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2)学科带头人和主讲教师的培养与建设

本院现有两个并列的一级学科专业,根据两个一级学科专业的特点,本院拟分别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主讲教师。法学专业,拟在未来五年中,在现有一名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再培养一名学科带头人;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该专业涉及语言与文学两个方向,为此,该专业在未来五年中,计划在两个方向上分别培养有较为深厚的学术造诣及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和主讲教师两名,一名为文学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主讲教师;一名为语言学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主讲教师。鉴于文学和语言所关涉的二级学科的多样性,本专业准备选定三个二级学科方面有潜质的教师重点培养,一个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个是中国古代文学,一个是现代汉语。无论两个一级学科的专业性质怎样不同,在学科带头人和主讲教师的培养和建设方面,我们都力求做到各个专业和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和主讲教师的职称,至少是副教授。从而使各专业在各自的方向上,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成为具有相当影响的方向。

(3)师资队伍的师德培养

师德培养是本专业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师德培养方面,本专业主要从“以生为本”的信念教育和教学态度的教育两个方面入手,力争使本专业的所有教师,严守师德师风“红七条”,即《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践行者。

2、教学研究项目的培养

教师要教好学生,不仅需要良好的态度和教学技巧,而且需要对教学规律的深入认识,因此,为了本院各专业的健康发展和水平提升,也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需要对本专业的教学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而为了研究,则必须时时思考教学问题,为此,本院将在未来五年中,引导教师关注教学中的新倾向、新问题,并将这些倾向和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进行资料积累,为形成教学研究项目做准备,也为申报学校、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的教学研究项目做准备。在未来五年中,本专业力争申请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四项,省教育厅项目两项,教育部研究项目一项。

3、 教学建设

本院的两个主要专业(一个是师范专业,一个是非师范专业),由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的差异性过于明显,如果“一刀切”地阐述教学建设问题,势必会两不着实,因此,对两个主要专业的教学建设分别阐述。

(1)法学专业的教学建设:

第一,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2016年-2020年,争取建设好法律援助中心和2-3个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加强模拟法庭实验室的建设。按照《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方案》的图书资料指标体系的要求,设置法学专业的院校图书馆的法律书籍不少于3000种,其中法律、法规书籍不应少于150种,法学书籍不应少于350种,具有较大影响的法学类中文期刊不少于30种。由院系列出年度法学专业所需的图书资料目录提供给校图书馆购买。除每年征订基本数量专业方面的中文与外文专业核心与权威期刊之外,还要加强相关中外文电子数据库建设。积极协助图书馆做好法学图书资料建设工作。

第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特色课”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特色课+教师教育自选课+跨专业通选课”五大模块的课程总体结构,形成 “课堂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相连接的实践教学体系;教材选用着重于知名出版社、面向21世纪的规划教材、国家推出的精品课程教材,专业课均由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授课。2016年-2020年努力建设2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一门省级精品课,结合实践教学编写实验讲义(指导书)2-5种,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教材5部以上。同时,教师每年发表论文不少于两篇,每两年核心刊物论文不少于1篇,五年内每位教师科研项目不少于1项。科研要面向教学实践,力争成功申报省级纵向课题2-3项。

第三,学生培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遵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素质教育为主线,学风建设为重点,就业成才为导向的工作思路,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意抓好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发挥法学专业的优势,开展服务地方,服务社区的法律援助活动;开展与法学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继续做好就业指导工作,认真开展就业创业创新教育,力争毕业生就业率每年达到90%以上,考研率20%左右,司考通过率15%左右。

(2)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建设:

本专业的教学建设秉持突出师范特色,兼顾多面发展的基本理念展开。其中,突出师范特色,又是本专业教学建设的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化与实践化

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化的基本理念就是认真执行教育部的学科教学方案不走样,让每一项内容都落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其实践化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设计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依据我校“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稳定规模,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彰显特色”的办学思路,坚持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实践实训相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本着“立德树人”的育人原则,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其中,我们将从四个方面来革新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目标:

首先,乐教。培养师范生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良好的师德、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懂教。培养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状况。

再则,会教。培养师范生具备过硬的教学基本技能。具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组织、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普通话和板书达标;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开展班级活动的技能。

最后,善教。培养师范生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和较为强劲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后续发展潜力。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

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要做到有思路、有计划、有重点。我们将结合本系特点,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案。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知识、理论的先进性,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既提高理论性,又加强实用性;既要宽基础,又避免多而杂;既强调知识、理论的提高,又注意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包括:

首先,更新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

将新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常规活动课程四大板块,力求实现教学观念由以课堂教学为主向传授理论知识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结合转变,教学内容由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转变。同时,课程类型趋于多元、多样,既有专业课程,又有通识课程;既有传统课程,又有MOOC(慕课);既有基础理论课程,又是创新创业课程。

其次,优化学分设置,注意学科交叉

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类课程的学分及总学分,注意课程在各个学期的均匀分布,避免出现某一学期课多、某一学期课少甚至没课的现象。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课,文理渗透,将学科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以造就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

再则,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将有利于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项目如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毕业设计、学位论文等纳入课程体系,并规定了相应的学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在课程建设中,为培养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本专业将加强“专业特色选修课”的建设,这些“选修课”不仅是彰显本专业特色的课程,而且是引导学生选择课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好平台。这将是本专业要重点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最后,加强教材建设,出版自编教材

在教材的选用方面,本专业不仅选用国内获奖教材或最新教材,而且,还力争在现有基础上再公开出版自编教材一到两部。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将以教改课题研究为抓手,力争做到本专业有2门以上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获得校级精品课程或特色课程称号,并为申报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做准备。

第三,实践性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注重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落实实习组织管理工作,使每年学生的实习效果都达到良好的水准。同时,实践教学环节的累计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创业教育”的需要,适量地增加。

第四,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

指导毕业论文,是教学环节的最后一个内容,也是综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有效手段。因此,我们不仅要制定符合本专业实际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和质量评价标准,而且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让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数量适当,并要求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善于发现学生的问题,善于引导学生选择有学术意义的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论文指导既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过程,也从中提炼出今后教学改革的一个个问题。

第五,进一步做好学生科研活动的引导、组织工作

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是培养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所以,本专业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引导与组织工作,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课外科研活动,引导和组织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并为他们发表论文,甚至出版著作、获得专利等提供必要的帮助。在未来的五年时间里,力争使本专业的学生至少有10项以上的研究成果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或省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励。

(二) 科学研究

1、总体目标

围绕我校科研发展方向,努力将我院传统科研向更高层次以工业4.0为背景的科研转化。五年时间,科研经费保持逐年递增,逐步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增加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的数量,力争中青年教师在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突破。具体如下:(1)培养3支优秀科研团队;(2)争取承担各类科学研究项目20项左右,尤其争取中青年教师突破省部级项目1项;(3)出版教材及专著5-6部;(4)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篇左右,并力争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15篇左右。

2、阶段性目标

目标通过两个阶段实现:

第一阶段,2016-2017年。(1)建设和培养三支以老教授为指导以中青年教师为核心的科研队伍;(2)确定科研工作发展重点和方向,分别是:A课堂教学研究,包括精品课程建设、大学语文教学、文学语言类教学等;B专项研究,包括鲁迅文学研究、普通话测试研究、方言研究、宪法学研究、知识产权研究等;(3)拟定教材及专著写作计划,并提上写作日程;(4)积极申报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并加强与事业企业合作,做到产学研结合,横向项目逐年增加。

第二阶段,2018-2020年,继续按照第一阶段安排进行学院科研优化配置工作,凝聚科研团队的力量,围绕研究方向,发表数量和质量都有逐步提升的学术论文;继续组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级以及市厅级的科研课题,争取中青年省部级项目零的突破;专著与教材写作完成并出版 。

3、工作措施

(1)提升教师科学研究意识与需求 ,调动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

作为民办高校的教师大多数科研意识相对较弱,只抓教学质量而忽视学术研究。而实践证明,教学如果缺乏科研的促进只会停滞不前,而教师从事学术研究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我院进一步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引导教师对于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且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借助学院会议、QQ聊天、微信传播等方式组织学术讨论,倡导科学研究的良好风气,全面调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2)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升学术水平质量

在调动我院教师科研意识与需求的基础上,加强我院科研团队建设,发扬我院老教授多德高望重学术成就高的优势,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建立我院三支中青年教师科研团队,分别是:许祖华教授牵头指导的文学科研团队,胡盛仪教授牵头指导的法学科研团队,汪国胜教授(特聘教授)牵头指导的汉语言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通过团队合作,实现中青年教师科研学术水平的普遍提高。

(3)多方筹措科研经费,实现科研经费的逐年稳步增长。

以学校配比的科研经费为基础,并积极争取纵向和横向的科研经费支持。我院不仅出台措施,鼓励并督促教师积极申报省部级项目获得科研经费的支持外;还将利用我院优势,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又获得经费上的支持,更好的将经费运用于科学研究之中。

(4)加强学术交流,提供并创造科研平台。

第一,结合我校与我院实际,实现校际合作。我院拟与重点高校合作建立符合我院特色的研究机构,如与中国农村研究院、华师语言研究所等机构联合,实现相关问题协同创新研究。

第二,组织承办并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根据我院实际,组织召开国内外学术会议1-2次,既提升我校的国际影响力,又促进教师全方位参与到科学研究的相关事务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

第三,加强国内外高校、企事业互访交流。每年根据教师自愿申请及学院推荐结合的办法,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参观考察;邀请著名学者、企业家到我校进行学术报告或专项讲座;发挥我院法律系优势,鼓励法学教师担任企事业单位的法律顾问,及进入律师事务所工作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5)科研项目的培养

培养的目标是形成本专业教师自己的研究特色。其中,根据自己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深化,是培养科研项目的基本依据。本专业将在这个基础上,在五年的时间里,首先至少培养出能竞争教育部科研项目的课题一个。

五. 建设措施

在以上已经涉及到了的关于教学、师资队伍、科研等的建设措施的基础上,本院将本着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巩固教师的积极性的原则,在努力创造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构筑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让人才能脱颖,让本院的四风(教风、学风、考风、院风)建设再上一个台阶。为此,我们将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激励机制。

首先,严格执行学校已经发布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考核目标。在五年的时间里,不仅每学期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督促、检查所有教师完成教学工作量和科研的情况,也不仅严格地规范所有教师的教书育人的情况、遵章守纪的情况,而且,及时地对完成任务出色、教学科研出众的教师进行鼓励,同时,督促积极性不高的教师后来居上,以确保本院规划的实现。

其次,根据本院的五年发展规划,在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让每个教师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相应条件,制定自己五年的教学和科研规划,将本院的五年规划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具体实践中,使大家真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第三,对于违反了规章制度或者没有履行职责义务的教师,无论职位或职称,一律在全院通报并按照学校的规章给予相应的处罚,以此,一方面督促这些教师进步,一方面则警示其他教师。

2、加强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本院在未来的五年中,一方面要切实使用好学校为教学、科研和学生工作等下拨的所有经费,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契机,利用外来的经费,积极地提升本院的办学条件。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