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文法学院副院长杨智——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日期:2018-04-14  发布人:adminroot77  浏览量:1089

【人物专访】杨智—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个人简介

杨智,文学硕士,教授,文法学院副院长,教工党支部书记。湖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讲过《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化概论》等多门专业主干课程。现已在各类刊物(含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一项(《国风》与中州地域文化研究),主持湖北省教育规划课题一项,主持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项,主持汉口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两项,主持汉口学院精品课程一项(《文学经典解读》),主持汉口学院特色课程一项(《中国古代文学》),参编出版专业教材两部。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曾连续两届获得“汉口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第一名”。

Q;您上课幽默风趣,好评如潮,课堂上总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让学生爱上您的课堂,这其中有什么秘诀吗?

A:

谈及到感染力和兴趣,首先最主要的就是课程自身的特点。我们学习古代文学不只是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到它背后的精神,因而在某些程度上会引起我们师生的共鸣。其次,上课还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上课的节奏很重要,我一向不喜欢照本宣科,个人觉得上课时老师的课件只能是一个知识背景,更多的是需要师生的互动与探讨。我比较欣赏宋代人上课的感觉,师生之间处于一种交流的状态。最后,我觉得上课还需要一个氛围的塑造,一个轻松、风趣的课堂氛围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更利于掌握课堂知识,这样会更加有效率。

Q;您一直推行教改,并且把慕课带进课堂,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将慕课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带进课堂的吗?

慕课这种教学方式大体就是线上操作、线下教学。比如单周的时候,学生就会在网上自学,老师在线上进行指导,双周就是线下进行传统的教学。线上的任务主要是看视频,做习题,进行讨论,然后整理出疑难问题,线下课堂就是解决线上课堂未解决的问题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还锻炼了他们独自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慕课这种翻转课堂好就好在把老师和学生的位置调换过来,老师由过去“演员”这个角色变成了做“导演”,学生由过去当“观众”变作“演员”。

Q;您认为一个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身上应该具备哪些特质?

一个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身上应该具备“三个一”,即一笔好字、一口好话、一手好文章。现在互联网普及,很多人选择用电脑打字,可是在真正提笔的时候却是错字满篇。“一手好字”不光是说字要写的好看,更要具备语言的组织能力,要做到不仅字美,语言也美。“一口好话”最基本的是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其次是语言的表述能力,不光是要会说,还要说的有理有据,要用专业术语,体现专业素养。“一手好文章”是说我们中文系专业的学生要能对任何体裁的文章都能驾驭,大学要多读一点书,养成阅读的习惯,读的书籍多了,肚子里自然就有货了。

Q :您对报考古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有什么建议吗?

第一就是要积累大量的作品原文,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地去感悟,用自己的眼睛去评判。但要注意阅读的顺序,首先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感悟,然后再去读他人的评论。我个人建议,要多读书中的注释及参考文献,一本书的精华恰恰就在这些注释上。第二就是要动笔去练,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中文系的学生一定要会写东西,写完之后也要经常改,文章是越改越好。第三就是要多参加一些专业性质的比赛,积累自信,获取经验。

新生寄语

首先,我要肯定各位选择来到汉口学院。其次就是大学要有自己的规划,不要糊里糊涂的混日子,比如我四年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给自己列一个时间表,给自己一个定位。然后,无论你用一个什么样的形式,要给自己一个努力的方向,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更加成熟,同时能够让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得以正确的发展。最后,作为大学生,要有一种关注现实的热情,不能冷漠自私,我们应该有大胸怀、大格局,做到“入门须正,立志须高”。

收藏本页